今天的紫砂名家是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顧道榮老師。顧老師您好,應該說您也是第一次在我們的電波當中來說說您的紫砂藝術。顧老師今年應該是72歲了,慈眉善目,非常的和藹可親,在節目的開始之前我們就有了一段非常愉快的交流。
顧老師呢,一直被稱為“花貨大師”,雖然您自己非常謙虛,但是很多人都這樣稱謂您,看了您的作品,還真的是惟妙惟肖,是一種藝術的享受,那能否跟我們來說說您的紫砂藝術人生呢?您的紫砂藝術人生有多少年的歷史啦?
顧道榮
顧道榮:我今年是72歲,1937年生,14歲就跟我父母親學做茶壺。那段時候我非常喜歡紫砂。那時我是住在宜興丁蜀鎮潛洛村,我們這個村是紫砂的發源地,每家每戶都是做茶壺的,所以我的父母親也是傳下來的。那個時候在學校讀書,放學回來還要幫父母親搞一點泥巴做,我一直跟他們學,一直學到1955年,我們的這個潛洛村和紫砂廠成立一個陶藝生產合作社。那個時候我也是一名社員,做了兩年,后來到了1957年,我就進紫砂工藝廠,那個時候呢在蜀山的南街老工場里面做。開始的時候呢只有四個老輔導,朱可心,顧景舟,蔣蓉,還有一個是裴石民,那個時候這四個輔導呢就帶18個練習生,但是我不是練習生,我進紫砂廠的時候就已經會做了。
主持人:就是您已經是有基礎了才進到紫砂廠?
顧道榮:對。像李昌鴻啊,汪寅仙啊,這些國家級大師當時都是這18個練習生其中的一個。那時我是鄉下上去的,跟他們鎮上的一直做到1962年,那個時候國家農業搞不上去,比較困難。我們潛洛到紫砂廠去的63個人,當時農業搞不上去,就有國家政策下來了,國家政策調整了,叫我們全部回農村搞農業,把農村搞上去,只要農業搞好,什么東西都能上。年代比較特殊,毛主席說的呀“農業搞不上去,什么工作都不會上。吃不飽肚皮怎么搞呀?”那么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我們就都回來了,回來之后我就一直白天干農活,晚上做紫砂茶壺。
主持人:那還是蠻辛苦的。
顧道榮:這個是很辛苦的。晚上做了壺,拿幾把壺用個籃子裝著,送到紫砂廠去,就一直是這樣。后來到1987年,我們丁蜀鎮的川埠鄉,自己辦起了紫砂工藝三廠,那時黨委領導叫我進紫砂三廠去輔導輔導。當時一進去,我擔任了副廠長,和研究所所長,帶了28個徒弟。帶了徒弟之后呢,我的工作就一般都在晚上做,白天我要幫徒弟設計茶壺樣品,幫他們做工具,一個一個的教過去。
主持人:那個時候徒弟的工具都要您親自去做啊?
顧道榮:對,都要我們做,不是現在,現在是只要花錢到街上去轉一圈就都有了,那個時候沒有賣,都要師傅幫他們做。還要幫他們一人一個樣,不可能20多個徒弟全部都一個樣吧。我自己的工作呢都是人家下班了,我再做個一兩個小時我再回家。應該說那個時候我對這個東西是很專心的,一心要把這個紫砂搞上去。我這個人的性格,不管是搞農業還是做紫砂,我都是要場面的人。
主持人:就是要把什么事情都要做到好。
顧道榮: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從小人家稱贊我:“嗯,東西不錯,人好東西好”、“人品好”我總是這樣的。我記得回來搞農業的時候,我種的南瓜,全公社黨委開會,100多個去,我一畝地的南瓜就是120擔,人家講我是“專專心心搞一樣成功一樣?!?/span>
主持人:所以顧老師我覺得是挺好玩的,您種南瓜是一把好手,做南瓜(壺)也是一把好手,您的南瓜壺也做得特別好,我估計您當時參加農業的時候,給您的創作產生很多靈感。
顧道榮:靈感跟影響。我不是想一把壺明天就打樣出來了,我總要想了幾個月,半年,構思一定成功了,什么款式,什么搭配,嘴把怎么搭配,構思好了,開始打樣,自己設計自己翻模,自己做。要翻模的翻模,不翻模的全手工,像這個花貨一般都是全手工。
主持人:所以說是特別的不容易。那您剛剛說到的是到88年的時候吧?
顧道榮:對,88年,87年進的廠。
主持人:那現在您是在我們的這個宜興紫砂藝術館是吧?
顧道榮:對,現在在紫砂藝術館已經有六七年了。
主持人:那您現在在藝術館里邊是怎樣的一個工作狀態呢?也是做老師呢還是?
顧道榮:現在也是輔導一下的。
主持人:剛才我們的顧老師呢簡單介紹了一下他的經歷,應該說呢您從小就是對紫砂耳濡目染,非常喜歡,然后從您14歲開始,一直到您現在72歲了還在做著這個紫砂。
顧道榮:這個我覺得就是我的愛好,我比較喜歡它。我別的嗜好都沒有只有這個,我不打麻將不打牌,只有和朋友喝喝茶聊聊天,其余時間都在這個茶壺上。
主持人:所以說,今天一看到顧老師我就覺得您精神特別好,紅光滿面,精神煥發,然后剛剛跟顧老師也聊了一下,他的愛好就是這個茶壺,生活非常有規律,一天的安排基本上是差不多,每天走5公里的路,喝喝茶,然后喝完茶之后就開始做壺,所以這樣的一個很好的生活規律給了我們顧老師一個很好的身體,到72歲了還在堅持做茶壺,所以我覺得身體也很重要。
顧道榮:我眼睛也很好。
主持人:對呀,耳聰目明嘛。
說到顧老師的作品呢,我覺得用精致來形容是很貼切的,那有一個消息呢我覺得一定要和大家來講一下,也就是在去年的8月份,在北京的“愛家國際收藏品交流市場”舉行了您的兒子的徒弟叫沈蕓來,她的一個紫砂精品展,那在這個精品展的現場就展出了您的一個作品,叫“松鼠葡萄樁”,這個作品當時價值達到156萬,這個價值在現在的紫砂壺啊紫砂作品來說是非常高,有人說是最高的。我想問一下顧老師,這個價格為什么會這么高呢,肯定會有很多朋友這么問,您覺得它為什么會值156萬,給我們來解釋一下其中的原因?您說道您創作一把花貨作品需要很長的時間,您是怎么來創作這個作品的呢?
顧道榮:我要創作這把壺,構思在我肚里面呢已經有了幾個月,后來到開始設計做,打樣,這把壺總共做了6個月。
主持人:半年哪,那您當初怎么來構思這把壺的呢?
顧道榮:我想把自然界的東西來構思,作為我的作品,做最精美的一件作品。這件作品高大概是36CM,寬是42CM,很大的。打樣的時候呢,我慢慢構思,經常呢也到山上去看,這個植物經過風吹雨淋爛掉的地方是什么樣子,那個時候我沒有照相機,經常把這個紙筆帶到山上去,經常去一呆就是幾個小時,這面看那面看,哪個地方爛掉的,哪個地方缺掉一塊,年輪是怎樣的,我把它勾在紙上,再把它帶回來,構思設計的時候呢,再把它去的去,添的添,去掉粗的加上精美的東西,出來之后呢我還要再請教前一輩的老藝人,他們的作品我經常翻來覆去的看,取他們的長處來利用到我的作品上去,應該添的地方添去的地方去。
主持人:那這把壺從它的外形來看,它的壺身,壺把,壺蓋,它的氣勢和形態是非常的協調的統一,整壺是融為一體,每一筆都不多,每一筆都是恰到好處的,所以說顧老師的作品就是這樣很精致,很完美。剛剛顧老師說了這把壺花了您六個月的時間啊,您想這個慢功出細活,您的這個細致的程度,經常去吸收大自然的精華,經常去請教前輩大師的作品,我覺得一件作品156萬,符合它的價位啊。
那其實,顧老師,我們一直有這樣一個疑問,在我們的節目當中會有一些花貨的紫砂名家,也有一些光貨的紫砂名家,您是花貨大師嘛,那您在您的創作過程當中有沒有考慮過這個:花貨跟光貨相比較的話,您覺得哪個比較容易一些?
顧道榮:這個茶壺呢有花貨,光貨,筋紋貨,方貨,有好幾種。這個茶壺的品種呢,對于這樣幾個器型呢各有各的特色,做光貨一定要做到規矩,方是方,圓是圓,還有壺把,壺蓋,壺嘴,壺身的這個比例一定要協調,視覺看上去要美觀,感覺看上去舒服,但是一定要做到內外一個樣,不是光看茶壺的表面,很光很好,這里面功夫也要好,包括里面蓋子的氣洞還有里面的出水洞,都要做到光潔,圓滑。
主持人:那我覺得好象挺難的。
顧道榮:是啊,像一般光貨看上去一定要穩重,線條要清晰,紫砂工藝廠為什么要叫方圓派呢,就是沒有方圓,成不了規矩。方是方,圓是圓,一定要中規中矩。像我開始學的時候也是做光貨的,后來慢慢開始喜歡做花貨,像這個前輩的陳鳴遠啊,蔣蓉啊,裴石民啊這許多,他們的東西我經???,但是這個實樣看不到的,用他們的長處來補我自己的短處,但是到后來我是慢慢的喜歡花貨了,我喜歡做工一定要到位。像我這把“松鼠葡萄樁”這么大,像這個嘴把比例,蓋子,壺身,凹度,樹的風吹雨淋的爛疤應該怎樣的安排才合理,要使收藏家看貨,一看上去就很舒服,不討厭。
主持人:那這把壺的話一個就是大氣,還有就是您說的比較的舒服。
顧道榮:其實呢我自己比較滿意,是我一生的代表之作了。
主持人:顧老師剛剛聊了光貨和花貨呢是各有各的特色,光貨呢是要中規中矩,方是方,圓是圓,但是我覺得花貨也是不容易啊。這個要做得很像,人家看了之后覺得這個搭配比例都要適當協調。
顧道榮:做花貨,這個壺身一出來啊,人家感覺一定要有氣勢,要有精神氣,就是要——“皺、瘦、漏、透”。
主持人:這個不是太湖石的特點嗎?怎么會體現在這個花貨的創作當中呢,您是怎么會把“皺、瘦、漏、透”這四個特點融合在這里邊呢?
顧道榮:一定要達到這四個要求,達不到這個花貨做出來是不像樣的,人家看上去不舒服的,這邊也不對那邊也不對,一點氣勢都沒有。
主持人:所謂的這個“皺、瘦、漏、透”,您是怎么來把這四個特點融合起來?
顧道榮:就是花貨里面工藝啊什么樣的東西都要到位。像我這把“松鼠葡萄樁”,細看一看,它的這個葉子,年輪這個葉子里面正面的反面的都有,反面的筋紋突出來的。這個里面還有葉脈,都要顯示出來的。像這個葡萄,粘了幾十粒葡萄,不是隨便粘的,要做到,哪里卡出來一粒,哪??ㄔ谥虚g比較小,一定要用心。還有這個松鼠這個姿勢,嘴上一小松鼠,這面一只大松鼠,它們這個要想偷葡萄的姿勢。
主持人:哦,在偷葡萄吃,怪不得有點鬼鬼祟祟的感覺啊,這個神態都表現出來了,所以說這把壺156萬真的是物有所值。
顧道榮:這個收藏家看壺呢總要看工藝,到位不到位,不能粗枝大葉的。
主持人:所以說顧老師的作品是把傳統的花貨做到極致。所以會稱為“花貨大師”啊。
顧道榮:還是要好好學習的。
主持人:其實在您的作品之中還是有很多的創新之作,比如說這把“天倫之樂壺”,我覺得這把壺的這個形狀就是有別于您的其他的作品,它這個形狀基本上是跟傳統沒有太多關系,您是怎么來想到做這把壺的呢?
顧道榮:既然做了花貨了,我要把它在花貨的傳統作品上把它創新一下。不是光圍繞著這個松竹梅做花貨,我一定要創新,突出來。我就想冰雪融化的時候的構思,先把樣品構思。當冰雪融化的時候,正當是天寒地凍,我想用五只小熊貓活神活現在那玩耍,作品的名稱呢就定下“天倫之樂”,就是這樣天寒地凍的情況,它們不怕冷享受一家子的天倫之樂,開始的時候我就是這樣的想法,想了幾個月 ,后來把它再構思出來。
主持人:您的這個作品好象都是花了幾個月,每把作品都這樣嗎?
顧道榮:對,不是一兩天時間就會把它構思一把壺的。要怎么搭配,什么比例,什么款式,都要想好多的時間。
主持人:可能我們的聽眾沒有看到過啊,我現在手中有那個作品的圖片,這個小熊貓非常的憨態可拘,然后您的這個雪景表現的也很好,因為現在如果是下雪天,都會掛那種冰凌,我們宜興話叫“凌掇”非常形象的掛在那邊,您都看不出來的子在哪里,這個壺的形狀設計的非常的巧妙。然后還有一把壺也是您的創新之作,叫“引路壺”是吧?我覺得這把壺跟“天倫之樂”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上去是差不多的,引路嘛是有走向光明,走向成熟的一種主題,那是為什么下面那個您是用老熊帶著小熊,就有一種寓意在里邊,然后這上面一層層的東西是什么呢?
顧道榮:我是先創作的“天倫之樂”后來在這個基礎上創作的這個“引路”。我們是宜興人,我們經常到這個張公洞啊,善卷洞去玩,去看了以后,靈感來了,我想構一把壺,在風景好的地方,我就把它勾下來,回來之后再把這個泥巴慢慢勾弄,弄了有忘掉的地方呢就再去看,要看好幾遍。這把壺正面呢是一個山洞,像這個張公洞,靈谷洞里面的滴水石,洞里面呢是五只小灰熊,大灰熊生了小灰熊以后呢把它們引到外面來見陽光,這把壺的反面呢就是我們這個荒山,里面有小竹子,松樹,梅花的竹子的老根樁都有它就是引一條好的路,就是重見光明。這樣的,這個意思。
主持人:哦,想不到我們這個顧老師到溶洞里面去走一圈就有這樣的靈感。
顧道榮:花貨呢,主要是某些地方一看到,就有靈感來了。有些時候我搞這個樹樁是花貨,經常到張公洞那里去看人家種在路面的花木盆景。有些姿勢好得不得了。
主持人:想不到這把壺的題材是源自于我們宜興的溶洞,非常有特色,所以說顧老師您的作品當中,傳統是做到了極致,這個創新呢也是由您的自己的特色在里邊,您覺得怎樣來看待這個傳統和創新?尤其是在花貨的創作當中。
顧道榮:傳統呢應該要在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要在花貨上再創作一下,就像我這個“八寶葫蘆”,就是利用農業上長的葫瓢,我看了之后,覺得是不是可以把它做把壺呢。我就構思,上面有個葫蘆藤上面結兩個小葫蘆,這樣搞,一做起來一看是很完美的。
主持人:這個傳統跟創新,您覺得矛盾嗎?
顧道榮:應該要創新,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不能夠世世代代都拘泥于傳統的,花貨方面一定要創新,光貨,方貨,也都要創作,但是離不開傳統,它的基礎上是要創新。
主持人:您的觀點是:創新一定要堅持,但是傳統不能丟。所以說在顧老師的作品中可以非常清晰的看見您的這個創作的一些理念,還有您的一些用的心思在里邊。
因為您是花貨大師,所以今天談的離不開花貨,剛剛說到了您的作品當中的創新和傳統,那其實我覺得您的作品當中還有一個比較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仿真的功力,有人稱您的作品的仿真功力非常的深厚,是您的作品的一大特征,比如說您做的壺我覺得是比較的活靈活現,我想就您的作品的仿真到底是做到怎樣的一個程度,或者是您做壺的時候怎樣來做才能達到這樣的一個效果?比如說您的這把南瓜壺,您不是說嗎,在那個大隊里邊,當時是六幾年的時候是吧,種南瓜是好手,但是您做南瓜也是好手,這是為什么呢?
顧道榮:主要呢是我親身經歷種,那個時候大隊里邊養的豬,吃的是這個南瓜。那我親身經歷呢比較多,看呢也看了比較多,什么長勢,這個藤怎么長,花怎么長,長在什么地方,小南瓜幾節開雄花,第幾節開雌花,我都知道的。
主持人:您種南瓜種到這個份上,我覺得真的不容易。
顧道榮:種南瓜的時候呢,天蒙蒙亮我就在田里了,那個雌花雄花一定要交配,不然不會成南瓜,創作這把“田園風情”呢主要是我看了比較多,腦子里的印象比較深。
主持人:這把壺,它的這個紋路,色彩都很逼真,然后它的線條的構思,包括它的壺把,還有壺嘴,的子,我覺得做得非常的好。這是否是跟您的那段經歷有關系。
顧道榮:對,一定??吹牟欢?,絕對是做不出來的,也就是你做花貨的話,一定要觀察的比較仔細。什么東西不是一次兩次的,要觀察幾次。
主持人:您這把南瓜壺,有了那段經歷之后,不需要去看就能做呢?
顧道榮:也能做得出來。
主持人:也能做得出來哦,所以說這個跟您的生活經歷有關系啊??匆幌骂櫪蠋熥髌樊斨蟹抡娴墓α€真的是相當的深厚。
所以總結一點顧老師的作品是:堅持傳統,積極創新。然后是傳統做到極致,創新活靈活現。
顧道榮:一定要深受收藏家,客戶的喜歡。
主持人:說到這個收藏的話,我覺得您的作品真的深受收藏家喜愛了,對不對?
顧道榮:一般都是收藏的。
主持人:一般都是被人收藏,所以說您的作品應該都是孤品啊。
顧道榮:不多,做的不多。
主持人:所以說還是比較珍貴的。剛剛跟顧老師聊的很開心,一直聊的您的作品,那其實你現在不僅是在做,而且呢還是把您的技藝傳給了后人,對不對?
顧道榮:對,一定要傳下去。
主持人:一定要傳下去啊,那您一直是身體力行的做著這樣的事情對不對?
顧道榮:對對。人家來請教的話,全力以赴教他們。
主持人:那現在您的徒弟應該是桃李滿天下了啊?
顧道榮:徒弟現在也有高級工藝師,一般是工藝師都有。
主持人:他們也是主要從事花貨的創作嗎?
顧道榮:也有光貨的。
主持人:您今年是72的年齡,但是您還那么年輕,我相信您在紫砂的創作當中肯定還會有很多的新的理念啊,新的愿望?
顧道榮:我想還要搞幾個新作品。
主持人:是嗎?能否跟我們透露一下?比如說在什么方面您還想要有個突破呢?
顧道榮:我主要還是在花貨方面,再搞幾個新樣。
主持人:就是以花貨為創作的背景,還有幾個創新。那08年了,我相信您肯定會有自己的新的愿望,好象是給奧運送了一件您的作品。那通過我們的節目祝愿顧老師在以后的創作道路當中有更多的新的作品出現。
顧道榮:越做越好!
主持人:而且我覺得您有一顆非常難得可貴的童心。我覺得這個在老一輩的藝術家里邊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話呢,您的性格,您的身體一直保持的相當好,所以說我覺得對于您的創作也是有很大的幫助。
顧道榮:肯定有幫助。
主持人:所以說顧老師真的是可愛,我一直用可愛來形容您真的是不為過,希望您能把這份童心一直保持下去,也希望您的花貨作品有更多更好的新品出現。
顧道榮:新品出現!質量越做越好。
文章來源:自在自說(zizaizishuo)
工作時間: 8:45-17:30